【景深】到底有多大? 判斷光圈影響景深的設定 & 景深基本概念。


現在不少人喜歡大光圈拍出來的淺景深的效果,相機帶出去就是最大光圈先決設定下去,可常常拍回來的照片確連一些重要的地方也糊掉了,想要的淺景深一個不小心就太淺了~~
光圈到底要設多少景深才夠呀??


(光圈由葉片整成,如圖中後玉內的葉片)

光圈大景深小、光圈小景深大 這點大家都知道,但景深大是多大小是多小??
網路上與書上有很多精準的數據與表格,但這裡要討論的是簡單的判斷光圈引響景深的設定。也算是我自己的操作心得分享。

在快速(簡單)判斷之前,要先來上一課,了解了基本到不行的基本概念後才能更得心應手的偷吃步。
(此照片因為是近拍,又一昧的用太大的光圈照成景深不夠,可以看到只有右上nikon的字樣清楚,其它它地方都糊掉了)

【基本概念】
*理論派-按理論上來說,焦平面只有一處,只有再焦平面距離上的圖會表現出最清楚的畫面,離焦平面越遠畫面就越模糊,但因模糊的程度是漸變的,所以在某程度內的模糊對人類來說是在容許範圍的,這段容許範圍內的距離,就叫做「景深」。也因為這樣,景深大小,是沒有標準的,是依大多數人肉眼認定而來。
(ps、對一個嚴重老花眼的人來說,整段距離都在他的景深內。)

一、影響景深不只是光圈大小,正確來說影響景深的要素有以下三點:
  1. 光圈(f):光圈大景深小、光圈小景深大 
  2. 鏡頭焦距(mm):焦距大景深小、焦距小景深大 
  3. 攝距(對焦點、焦平面):攝距短景深小、攝距長景深大 


(圖我大約抓的,非精準,主要是要讓大家一看就了解攝距影響景深的概念。)
"重點" 也就是說拍的越近的景深就越淺,不管是焦距還是攝距都一樣,加大鏡頭焦距,對景深來說,就像實際往前走一樣(廣角則後退)

二、不只構圖要三二法則,對焦也要三二法則!!
景深的範圍比例會依焦點平面的前1後2比(1:2),所以對焦時,不要再只是對方被攝物的前方,因該馬上想到想要的景深範圍(被攝物)中的前方1/3端,這樣才能有效利用到景深,才不會明明景深就夠,可是為什麼有些地方還是糊掉了。

三、標準景深的判定有兩種:
  1. 早期的有些相機有收縮光圈桿,壓下後直接看到景深的效果,就是所謂的所見即所得,現在的數位單反相機也大多內建這樣的效果了,所以拍的時候不妨多看一眼是不是自己要的景深。
  2. 鏡頭上的景深表可以直接判定景深大小,在前方對焦尺與光圈設定環之中的刻度,就會直接標明該光圈對應到的距離,而這距離就是景深。(如下圖)

小技巧:要利用景深表抓出所要的景深,可先用對焦or測量(目測)所要景深的最近最遠距離,然後再把對焦環轉動到兩個距離的中間,這時對焦點剛就是上文提到的1:2的對焦點,再依刻度設定對應之光圈就可抓到最有效的景深了。(如下圖)
景深範圍於對焦點0.8m前後(近遠)的距離剛好前文提到的是 1:2,焦點在範圍內的前1/3。

基本原理概念大至上就說到這邊…。(要說說不完呀)

但現在很多鏡頭早就都沒有景深表,就連對焦尺與光圈設定環也都快絕種了,是要如何快速(簡單)設定呀??
上完課了怎麼還是有聽沒有懂呀??前面看不懂沒有關系,馬上來看看我的快速設定心得。偷吃步

【快速設定心得】
因為每個人的拍攝習慣及現場條件不一樣,所以我只例出有可能常用到的條件設定,且只是快速設定,不代表完全準確,但可以這樣的方式來設定並記錄每個人自己的習慣,

由於從上文中得知影響景深有三個要素,光圈、焦距與攝距,但焦距與攝距都是在構圖上已必要的設定,所以我就依常用的焦距與攝距不變,再來記錄我所需的景深需多少光圈。

不過寫到這邊又做了些圖之後也快沒力了,偷吃步的快速設定心得我還是留到下一篇再寫好了。

期待下一篇吧。
(千萬別覺得被騙,這篇基本概念活用才是王道呀。)